起初,聽到戴維芬奇導演要拍攝臉書創(chuàng)辦人馬克祖克柏的故事,我并不看好。
一:又要看一個痞子把馬子失敗之后導致他成了商業(yè)巨子的故事。之前看馬丁史柯西斯的《神鬼玩家》(aviator),不就是拍一個痞子把馬子,最后成了瘋子的類似體裁?觀眾對于痞子變商業(yè)巨子的興趣有多少?他的人生真的能夠帶給我們多少啟發(fā)?
二:臉書發(fā)展至今才幾年,傳記電影的主題對象要夠傳奇才夠有共鳴度,我并不討厭馬克祖克柏(markzuckerberg),也認為他故事應該很酷,只是覺得這角色離現(xiàn)代太近了。傳奇需要時間沉淀發(fā)酵,才能散發(fā)美化/神話距離。
結果,我錯了?!渡缃痪W絡》挖鑿的是創(chuàng)業(yè)家的自私/自尊/自傲的價值,原來成為創(chuàng)業(yè)家之前的渾球模樣是這般光怪陸離。馬克祖克柏之所以設立臉書的原因,竟然是他和念波士頓大學的女友起口角分手,導致他想在網絡罵臭女友,再把女友照片和其它各館同學照片比一比,辦場在線選美pk賽,看誰比較火辣。這就是臉書創(chuàng)辦起點,極度腦殘及充滿雄性傲慢的觀點。
馬克祖克柏此舉違反哈佛大學的通訊隱私規(guī)章,學校對他處份時,他卻以桀驁不馴的態(tài)度從容應答,甚至自信地認為他應該獲得表揚。因為校方設的防火墻,都比不上他一晚半醉半醒之下還能寫程序突破重重關卡的能耐。影片至此充滿一種超現(xiàn)實的荒謬樂趣,觀眾樂見保守體系遇上左派份子突圍奇襲,馬克祖克柏代表觀眾的反體制期待。
我們總是,迫不及待想給予世界一場巨大撞擊。
閱讀《社交網絡》的趣味,在于解構馬克祖克柏的自大命題。開場那段他與女友針鋒相對的過程令人咋舌,短短幾分鐘內就讓我們見識到馬克可以「一心二用」,同時討論兩件事情。他的對話方程式就像演算一樣,能夠拆解后重組。但是,常人根本無法摸清楚和他對話中何時才是逗點,哪里才是句點。
馬克個性的「難以揣摩」,埋下了日后好友兼草創(chuàng)期財務長艾德華多的疑慮。艾德華多曾說:「我認為我是馬克的好友,但我不知道馬克想的是否和我一樣?!苟R克的特立獨行讓他的人生提早開啟傳奇大門,有誰能夠抗拒數(shù)億元的買賣?錢對于馬克而言,竟然并不是最重要的事(他富裕家境,其實根本不缺錢),如此左派的靈魂令人著迷,使我們充滿憧憬。馬克拒絕多起收購機會,他視臉書如同骨肉血親,要好好看護,不急著賣廣告、置入性營銷,只想專心致力網站的獨特性與親民風采。在當今資本主義導向、異業(yè)結盟盛行之時,更突顯馬克的決定出人意表,對那些急功近利者猶如當頭棒喝。
電影還沒正式上映時,外界就解讀這部片諷刺馬克的乖舛個性,導演戴維芬奇把充滿反骨個性的馬克貼上了背叛朋友標簽。真的是這樣嗎?我不認為戴維芬奇將馬克妖魔化了。
戴維芬奇很明確地解釋馬克祖克柏這個人,一層層地解構。多面向地把《社交網絡》的主題慢慢地展開來,除了討論馬克那高傲的自尊與渾球畫上等號的可能性之外(片尾法庭女助理對他說的那句「你不是個渾球,你只是很努力地想要成為渾球」猶如警世金句)。更透過馬克說話的節(jié)奏、思維,讓觀眾更清楚馬克的處世哲學。以及,讓我們體驗、見證,馬克是這樣重新書寫網絡世代。更用一場比爾蓋茲到校演講,做為對照兩位數(shù)字時代巨人的身影。臺上是改變數(shù)字歷史起點的當代巨擘,臺下則是重整網絡、隱私、溝通界面的新寵兒。
另外,影片交插兩段馬克的官司,一則是和出走的財務長艾德華多的官司,另一段則是火藥味比較濃厚的,winklevoss兄弟告馬克剽竊他們的交誼網站概念。《社交網絡》這兩起官司成為主導整部影片節(jié)奏及略帶懸疑風格的元素。倒敘與插敘并具,讓觀眾好奇馬克與艾德華多為何交惡,起點在哪?怎會一下子從好朋友翻臉變仇人?最后如何了呢?熟悉臉書發(fā)展史的人,都知道最后馬克與艾德華多「重修舊好」,但這段友情是否變質呢?電影給的預設立場是比較溫情的,會使觀眾相信,馬克真心把艾德華多視為創(chuàng)業(yè)伙伴、好友。盡管最終官司落幕和解金高得嚇人,據(jù)悉是六億美金的股票。
而馬克與自視甚高的貴族名門winklevoss兄弟與馬克的官司爭論,只讓這對貴族兄弟變成丑角(觀眾多半站在弱勢的一方,看到貴族被整總會有莫名快感),戴維芬奇刻意把這段攻防戰(zhàn)拍得荒謬十足。更妙的是,影片上映時,真實生活中的winklevoss兄弟反而愿意受訪,消費他們人生中,與臉書唯一沾上邊的輝煌歷史,神奇得很。影片結尾打上winklevoss兄弟后續(xù)發(fā)展,最后拿了奧運第六名,我真心認為戴維芬奇對這對兄弟沒使過好眼色,一直是以消遣他們的角度開玩笑。(當然,也可以說這對兄弟代表美國出賽奧運拿下第六名是很光榮的事。)
影集《白宮風云》編劇艾倫索金為該片執(zhí)筆劇本,大幅更動原著小說《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秘辛》的時序,讓整部片不是一部流水帳,或是一部純粹滿足觀眾窺奇八卦欲的名人紀錄片。
艾倫索金與導演戴維芬奇把這段網絡知名歷史,改以推理片般地交織重整。配上trentreznor與atticusross譜寫的環(huán)境電子聲響,完美地迭在這部以「數(shù)字」、「虛擬」為音韻的題材上,冷冽地吻合應有的冷靜與孤獨,反而沒有用人聲歌曲來點亮影片high點,戴維芬奇慧眼識英雄地找來「九吋釘」首腦人物trentreznor為影片配樂做嫁,就知道這影片的音樂野心異常巨大。
特別是開場那段馬克羞憤回宿舍時的橋段,明明可以配輕松愉快的歌曲燃起他的大學夜醉生活,戴維芬奇與trentreznor與atticusross竟反其道而行?!竓andcoversbruise」一曲隱約刻畫著莫名不安感,電子合成器的奏鳴與鍵音起落譜成年度最詭異的一首甜美樂音,也暗示了戴維芬奇對這題材的膽識,他有辦法拍出一部別開生面的傳記電影。果然,一如預期地,把臉書創(chuàng)辦人馬克創(chuàng)造成是位期待愛情的憤世嫉俗的怪宅男,令人莞爾,也書寫著讓觀眾能理解馬克的寂寞,令人感傷。
《雙城計中計》影評:生活之道,快樂未必無追求《戀戀筆記本》觀后感(二)《救我》觀后感電影一夜驚喜影評《被偷走的那五年》觀后感電影《致敬青春》觀后感《士兵突擊》評論:談談對團隊的管理《消失的子彈》影評:逐漸消失的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