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這是一部有法國著名導演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拍攝的電影,劇情主要圍繞一群“問題學生”所展開的。劇中反映的問題也不煩當今社會所重視的虐童、留守兒童、師德現(xiàn)象,是一部讓人為之動容的影片。當馬修神情黯然地離開學校大門時,收到了曾經是頑劣甚至邪惡的學生在卡片上寫滿了的思念與祝福,那一雙雙揮舞著的手訴說著留戀與不舍,這一刻,馬修露出了幸福的笑臉。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這一部電影情節(jié)是通過一位著名音樂家的兒時回憶而展開的。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杭治后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fā)現(xiàn)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伙伴佩爾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
四十八年前,主人公馬修到一家學校擔任學監(jiān),這個學校被成為池塘之底,它雖然名為學校,實際卻是“教養(yǎng)院”,這里聚集了眾多的問題少年,偷盜、說謊、抽煙、搞惡作劇對他們而言都是家常便飯;同時,這里還有一個淺薄、勢利而冷酷的“鐵血”校長,一個把“犯規(guī)——處罰”奉為圭臬的教師。在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門、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會客安排、關禁閉罰勞役的處罰等近乎軍事化的管理使這里更像是一座監(jiān)獄而不是學校。
平凡的小人物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們感動,馬修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深惡痛絕。他給予我們學習的可能性,而并不簡單是當作一個偶像或榜樣而遠遠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鐵血”校長的統(tǒng)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風的鐵幕,任何的變革和嘗試仿佛都是不被允許的,而馬修在這種“制度下”進行了自己的探索。當他發(fā)現(xiàn)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愛好后因勢利導,成立了合唱團,并在被發(fā)現(xiàn)后冒著丟掉飯碗的危險進行了“制度內”的抗爭,而成效是顯著的:當皮埃爾內心深處對音樂的愛好被喚起,而獨自在角落里唱歌;當那一群散漫不羈的孩子被音樂俘虜,而馴服的聽從了馬修的指揮,并大大減少了搗亂和惡作劇;當皮埃爾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為獲得原諒而竊喜……這時候,在我們感慨音樂的神奇力量的同時,也不能不想到,無論多么叛逆、任性、看起來無藥可救的孩子,其實都有一把可以打開他們內心之門的鑰匙,關鍵是教育者有沒有這種愿望、有沒有這種耐心來尋找這把鑰匙。音樂引導他們的心靈,音樂凈化了孩子的心靈,也對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杭莫治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佩爾諾的執(zhí)著堅守而歡欣。
《安娜·卡列尼娜》影評:一部宗教倫理片《偷天情緣》影評:人生的真諦就是服務他人《聽風者》影評:我怕愛我者不知我為何而死《美國騙局》影評:生存的藝術永無止境《藍精靈2》觀后感:重拾兒時的童真《血滴子》影評:特務----另類的太監(jiān)《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觀后感電影《我是山姆》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