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影評:只有活著,才有希望
“一九四二年,因為一場旱災,我的故鄉(xiāng)河南,發(fā)生了吃的問題。與此同時,世界上還發(fā)生著這樣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一九四二》
馮小剛在電影《一九四二》上映之前說過,他用之前拍攝的12部電影積累起來的人氣來賭這部電影。從這里可以看出馮小剛對于這部電影的重視與期待。作為一部拍攝商業(yè)娛樂片起家的電影導演,馮小剛卻始終懷揣著一顆文藝心。1996年,馮小剛寫了一個電影劇本《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被廣電總局斃掉,理由是劇本過度暴露社會丑惡,有違社會公認道德標準的價值觀,錯誤引導觀眾審美趣味。之后馮小剛拍攝了《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三部賀歲片,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收益。2000年,心有不甘的馮小剛修改了劇本《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并通過審查,這部電影叫《一聲嘆息》。隨后,2007年的《集結號》和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馮小剛。而在這部《一九四二》中,馮小剛依然拋棄了之前他所擅長的小人物嬉笑怒罵式的喜劇,而將鏡頭轉向了過去的歷史,從歷史中探索尋求真相。
影片《一九四二》的故事分兩條線索交叉敘述,一條發(fā)生在河南,以老東家(張國立飾)為代表的災民展開逃荒的心路歷程;一條發(fā)生在重慶,以蔣介石(陳道明飾)為代表的國民黨政府對于發(fā)生在河南的這場旱災所采取的應對方式。在空間環(huán)境的處理上,發(fā)生在河南的逃荒呈現(xiàn)出開放式的空間格局,經(jīng)常會以大全景式的俯瞰鏡頭橫掃螻蟻似的逃荒災民,餓殍遍野,漫天飛雪,給人以冰冷刺骨的絕望感。而在表現(xiàn)重慶的空間環(huán)境上,多呈現(xiàn)封閉式的室內(nèi)環(huán)境,紙醉金迷的豪華酒會,在戰(zhàn)爭的大環(huán)境下,這里卻猶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桃源,給人以絕對的安全感。兩種不同空間格局形成鮮明的對比,造成強烈的反差,透射出這次河南災難的原因不僅僅是天災,更是人禍。
劉震云很聰明,在小說中描寫1942年的那段歷史的時候,國民黨在故事中占據(jù)了話語權的主導位置,而中共在整個故事中始終是缺席的。對于這樣一部題材敏感,具有眾多歷史迷霧的小說,想要揭露歷史真相,還原一個真實客觀的歷史,恐怕會遭遇諸多審查問題。但是將中共在小說中直接抹去,將國民黨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中共便處于相對安全的位置。中共安全了,馮小剛也就安全了。所以,觀眾才會看到影片中在河南旱災與戰(zhàn)爭的背景下,國民黨內(nèi)部的腐敗問題加劇了這場災難。劉震云小說的這種“去中共化”的設置,很大程度上減輕了馮小剛在電影審查問題上所遭遇的麻煩。
同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一樣,馮小剛這次也試圖走國際化路線,請來了亞德里安·布勞迪和蒂姆·羅賓斯兩位好萊塢影帝。導演通過外來者的視角來了解1942年發(fā)生在河南的那段歷史,猶如一個探險家試圖打開塵封在歷史中的真相。在影片中,亞德里安·布勞迪飾演的美國《時代周刊》的記者白修德作為一個外來者的身份,卻是最先了解到河南災情的,在接連不斷的“上書”之后,蔣介石才知道了真相。記者白修德與《金陵十三釵》中貝爾飾演的假神父有著類似的符號意義,都是從國際人道主義的角度對中國人施以救助。然而,白修德并沒有假神父那樣利用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力量使得眾人獲救,賦予歷史以理想化的想象。在本片中,個人的作用被淹沒于歷史的巨大車輪之中,一切的個人力量都是顯得那樣微不足道。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巨大的災難面前,個人會顯得如此的卑微,一切的信仰、尊嚴都會變得虛無縹緲,吃飽飯才是王道。在這場天災+人禍的共同作用下,導演為觀眾呈現(xiàn)出了在極度環(huán)境下人類最真實的本性。作為傳教士(張涵予飾),安西滿忠誠的信奉者上帝的存在,即使是在戰(zhàn)爭與饑荒時期也為災民們傳教,勸誡災民信奉上帝,為死者做禱告。然而,在日本飛機的一陣狂轟亂戰(zhàn)之下,災民死傷無數(shù)、慘不忍睹,被炸彈炸飛了的《圣經(jīng)》紙片漫天飛舞,安西滿心中的信仰轟然崩塌,開始質(zhì)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花枝(徐帆飾)在影片開始的時候沒有為了三斗小米而出賣自己的身體,卻在逃荒過程中為了兩塊餅干主動要求獻身;起初星星(王子文飾)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逃荒開始時將自己的食物給貓吃,后來卻主動將自己賣掉,為的就是有口飯吃。影片通過在逃荒過程中每個人物的一點點轉變,將固存于人們心中的信仰、尊嚴一點點的剝蝕掉,只留下我要活下去的一絲念頭。然而,導演也并非完全將人類心中的信仰泯滅掉抹殺掉,整部影片中唯一的一個理想主義者是長工栓柱(張默飾)。栓柱為人憨直,待人忠誠。為了保護星星而受傷;不屈服于日本人的淫威,在風車和饅頭面前選擇了前者。在這場災難面前,栓柱是整部影片中僅存的“完美的”有信仰的人。
比起《唐山大地震》的煽情催淚,電影《一九四二》明顯克制了很多。甚至有些地方導演故意用一些幽默來化解災難所帶來的悲傷。在星星被賣入妓院之后,她端著一盆水去服侍客人,客人問她為何久久不把水盆放下,星星回答吃得太飽蹲不下。這一回答令人哭笑不得,用幽默的力量消解災難,卻使得影片更悲,有一種欲哭無淚、如鯁在喉的痛楚。
導演為這部悲慘的影片安排了一個溫暖的尾巴:孑然一身的老東家逆人流而行,遇見同樣孤身一人的小女孩。老東家說:“妮兒,叫我一聲爺,咱爺倆就算認識了。”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這時電影《芙蓉鎮(zhèn)》中的一句臺詞在我腦中閃現(xiàn):像畜生一樣活下去!
《危情營救》影評:面朝黃沙的國產(chǎn)特工老爸電影《焦裕祿》觀后感(四)《菊次郎的夏天》影評《卒跡》觀后感:冤種的逆襲電影《Trust》觀后感《初戀的這件小事》觀后感《阿基拉與拼字比賽》觀后感怪獸大學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