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戀未滿觀后感
2013年的中國電影,在集體致青春,翻篇了的電影人,再也不用板著臉說革命往事,青春無論遠近,都在歌聲里,存在、印刻、銘記。趙薇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陳可辛在《中國合伙人》,劉杰在《青春派》,郭敬明在《小時代》,而劉娟在《初戀未滿》,每個人都在歌唱著,“你存在,我深深的腦海里,我的夢里,我的心里,我的歌聲里。”每個人都在場,都在唱“我的歌聲里”,那些激揚的青春里,分數(shù)的高企、情愫的懵懂、理想的跳躍,情懷的昂揚,多年以后,奮斗、努力、發(fā)酵、揚棄,再回望那些悲歡離合都在曾經(jīng)映照閃亮的日子,以上電影都用卡拉ok與觀眾實現(xiàn)共鳴,即便淚點笑點吐槽點各有不同。當然,這也是所見即所得的快速消費品年代,已然難以在電影里提煉出更多形而上學(xué),這些新導(dǎo)演們以各自新方法來取得新觀眾的票房,呼啦啦將過去的經(jīng)驗沖擊的夠嗆,也令票房、關(guān)注度的形勢出現(xiàn)不可知的新階段。
《初戀未滿》出自劉德華主要的“亞洲新星導(dǎo)”第二期項目,導(dǎo)演劉娟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以自敘傳的方式,與九把刀原著、導(dǎo)演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一樣,本片的背景也是1997年,兩片其實都不刻意在故事發(fā)生時將“香港回歸”這一時間節(jié)點賦予政治性意味,《初戀未滿》在片尾才通過新聞鏡頭說出在主人公的早戀與高考的同時,國家大事、時事政治有這一出,這與王家衛(wèi)導(dǎo)演的《花樣年華》處理有異曲同工之妙。劉娟將1997年的青春少艾在港臺流行文化影響下的成長,與高考大棒指揮的雙重壓力下的初戀表現(xiàn)得很是妥帖、溫煦與感人,四大天王和張雨生等歌手是劉娟和九把刀共同的記憶,不過劉歡、李春波、高曉松等人的集體缺席,也貌似有些刻意。
1997年,也是《春光乍泄》里梁朝偉與張國榮和張震的糾葛之時,在地球的另一端和海峽的另一岸。當然,是劉娟等77、78、79年出生的人高考、或者中專、師范畢業(yè)之時,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未能成功被命名,但又遭遇了人生成長每個階段壓力都不同的困難,1997年的高考對于故事里的角色依舊殘酷。張含韻飾演的單親家庭乖乖女好學(xué)生董啾啾,不僅學(xué)習(xí)成績了得,而且文藝細胞出眾,與冉旭飾演的夏靜寒、代旭飾演的羅凡等四人損友拍檔形成微妙的青春期友誼。這自然也是一種對青春期記憶的塑形,過去無比美好,即便“忠孝不能兩全”。怦然心動,一無所有,有的是“我的未來不是夢”。劉娟給出的答案,是暗涌之下的早戀在即將浮出水面那一刻,被時間凝固,而參加飛碟歌手選拔也在坎坷里獲得鮑比達飾演的權(quán)威認可。董啾啾等人的經(jīng)歷,也是2013年的中國電影本身正在發(fā)生的故事。
2013年的中國電影,正所謂天地玄黃之初,天翻地覆之始,呼天搶地之談,指天畫地之喟,改天換地之時。徐崢、薛曉路、趙薇、孫健君、王子鳴、郭敬明、劉娟,男女老少,紛紛揚揚,陽光燦爛,追憶著各自的青春,制造著各自的光榮,不管不顧著他人的目光、評價,貶損、贊揚、不屑、鼓勵,大v們?nèi)绾握f,資深人士怎樣去講,前輩們承認與否,謾罵也罷,中國電影確實是在改朝換代了,咸與維新了,絕大多數(shù)電影徹底揮別了微言大義,變身為快消品。那些新人們,他們都橫沖直撞的登上了舞臺,很多人還殺奔到中央,盡情的歌唱。
《搜索》影評:高圓圓孤獨盛開的美《瘋狂的石頭》影評:石頭也瘋狂電影《遺落戰(zhàn)境》觀后感《雜技小精靈》的觀后感影片《致青春》觀后感《極樂空間》影評:沖擊特權(quán)的天空之城《一代宗師》影評:功夫版的蘇麗珍和周慕云《巴黎寶貝》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