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觀后感
剛看過了肖央的《父親》,感覺導演有很多故事想說,運了半天氣,張開嘴,卻什么也沒說出來。“什么也沒說出來”有些夸張,應該是“沒說出什么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零碎不堪。片子該給力的地方給不上力,多次把觀眾胃口吊足卻不把肉喂到觀眾口中,令人非常痛苦,每次期待情節(jié)的高潮卻無法得到高潮,于是就在這種磨磨嘰嘰的混沌和拖沓之中再也無法達到高潮。難道讓人達到高潮的辦法就是讓主題曲響起?故事不到位,靠音樂也沒戲啊…說實話我很想被感動得哭一把,但是真哭不出來。打個比方,水煮到100度才能沸騰,導演只煮到70度就想讓水沸騰,水怎么沸騰?也許只有那些沸點低的觀眾和那些真實生活剛好和片中情節(jié)吻合的觀眾才能沸騰吧…感覺這個片子基礎都還沒打牢就急于炫技,很令人遺憾。就像菜沒炒熟就急于放上佐料和調味品出鍋端上餐桌,雖然佐料和調味品會提升菜的口味,但是沒煮熟的菜再怎么調味也一定不會真正好吃。倒不如把劇本寫扎實了再動手拍不遲,既然想走真情感人的路線就不要急功近利,把劇本夯實了,片子晚幾年上又能怎樣,總比現(xiàn)在的這樣就上映情況好很多吧,畢竟形式是無法彌補內容的不足的,任何脫離了內容的形式都沒有意義,故事都不到位,炫技毫無作用,甚至還會給片子減分。而且這又不是拍廣告,要趕著最佳的時期投放市場。如果說《老男孩》拍的還不錯感動了一批人的話,那是因為《老男孩》的故事與導演發(fā)生在同一個年代,有生活,有體驗。而《父親》這個片子,感覺導演還駕馭不了那個年代的厚重感,劇本漏洞不在少數,無疑影響了情節(jié)發(fā)展的張力,始終深入不進去,總在上面飄著,自然也就無法把影片推向高潮。楊慶生說的好,導演不是萬能的,哪個導演也不是什么片都能拍,要拍自己經歷過的、很熟悉的題材,不要輕易去碰那些自己發(fā)言權不足的題材。如果說《老男孩》把導演推向了一個頂峰,那么之后的幾部片子真是有些急功近利,反而在一點點瓦解和摧毀自己的名譽。肖央的《父親》讓我想起了王競的《一年到頭》,相比之下,肖央的《父親》真是相形見絀。看過了王競的《一年到頭》才知道什么叫做“絕對的基本功扎實”,真是無懈可擊,每個戲劇沖突都安排的非常自然合理,毫不做作,不像有些商業(yè)片,明顯是為了編劇而編劇,劇本編不圓,就故意制造出一個矛盾去讓劇情顯得合理,這種故意捏造出來的矛盾讓人感覺特別低劣,一眼就看出來了。話題回到肖央的《父親》,總感覺故事還沒寫到位就開始炫各種設備和攝影技巧,難怪穆德遠的《數字時代的攝影》會把他的《老男孩》當作反面教材寫進書里。我很同意,當攝影不能為講故事而服務時,再好看的畫面也沒有意義,甚至只能起反作用。關于《父親》這個片子,想說的大概就這些,下面檢討一下自己…其實批評了半天人家的片子,自己又有什么資格說這些。人家一句話:“有本事你也拍個東西給我看看?”我立刻歇菜。我在這里說了半天,人家不照樣是錢掙著,名譽賺著,生活滋潤著。所以還是做自己的事,讓別人說去吧。努力就是了,總有一天拍出別人拍不出的東西。
《絕色武器》影評:新一代的性與暴力《我想和你好好的》影評:不虐不愛的愛情《我是你爸爸》觀后感《青春派》影評:屬于我們青春狂歡《時光戀人》影評(一)《山楂樹之戀》觀后感2《吾棲之膚》影評:情色肌膚下的男性中年危機《后會無期》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