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dec2011《點球成金》屬于低潮型慢熱的勵志影片。主打引進管理學、經(jīng)濟學、統(tǒng)計學等概念,同我們耳熟能詳?shù)膭钪绢愋推瑓^(qū)分開來。好萊塢最擅長且最為經(jīng)久不衰的題材,除了動畫,便是勵志。勵志作品不太講究多少拍攝技巧,對劇本要求也不高,但它們很多時候確確實實能震顫我們的心靈。一項運動、一條大道、一次抉擇、一種人生,許許多多的分支都是勵志影片所涉獵的范圍。同樣的手法可能重復n+1次,還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感動。很明顯是因為我們“不厭其煩”地代入了自身,跌倒了再次爬起來,正如我們必須經(jīng)歷的無數(shù)次考試,本質(zhì)都是一致的,但每次成功、失敗,我們依舊都要一次一次地喜悅、沮喪??梢姡瑒钪究偸请y以褪色的強音。
將一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入流的隊伍重建,是運動型勵志片的拿手好戲。主角往往具有一雙天賜的慧眼,在別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毅然選擇非常理出牌。如《重振球風》中道格·強森的少管所隊;《最長的一碼》中亞當·桑德勒的監(jiān)獄隊;《光榮之路》中喬什·盧卡斯的黑人隊等。在本片中,比利所面臨的問題更為現(xiàn)實:在職業(yè)聯(lián)盟賽里,有錢能使鬼推磨,分析員們目光聚焦的只有球星和價碼。衡量一個選手實力的標桿,被“轉會費”所取代。1千萬年薪的球員,自然比100萬年薪的球員,要有實力得多。乍看起來,不無道理,年薪似乎正是衡量一個球員的價值尺度。但事實上,采購的動機就漸漸不純,出發(fā)點也不再是贏得比賽,而變成的是贏得球星。價格決定質(zhì)量的論斷,放置到生活當中也具有現(xiàn)實意義。中國雖不富裕,但卻在世界奢侈品消費上占有很大的份額。拉菲酒、名包、豪車、豪宅等等,都能瘋狂跟風而炒到天價,這般怪現(xiàn)狀怎能不引起深層的思考。《點球成金》無疑給人們的價值觀上了一課。
美國人熱衷棒球,能達到用上幾壘來形容makelove的程度。不過,影片并非是從大眾對于這項運動喜愛的角度來切入,而是用布拉德·皮特飾演的棒球經(jīng)理比利的戲劇性人生,來展開全片。皮特度過了“難產(chǎn)時期”,推出的作品也頗具水準。高中畢業(yè)的比利被球探相中,一口咬定這年輕人能夠在職業(yè)賽場上創(chuàng)造奇跡。面對誘人的名利,他放棄了上大學深造,一頭扎進職業(yè)聯(lián)賽里。遺憾的是事與愿違,先前的天分在賽場上卻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被人山人海所掩埋。退役后的比利,做了一名球探,并成功打拼到棒球經(jīng)理的位置。但這是個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的殘酷世界,在親帥的奧克蘭運動家隊痛失聯(lián)盟杯之后,俱樂部的資金周轉不濟,三名主力球員被競爭對手挖了墻腳。比利的人生,又一次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暗淡。是自暴自棄,還是另辟蹊徑,影片的勵志路線逐漸明朗起來。
如果說選布拉特·皮特來詮釋比利是影片成功的關鍵,那么另一個主角彼得,由喬納·希爾來擔當,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做慣了銀幕受虐狂的小胖,這回角色的定位是精神受虐,完完全全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的。這里其實也存在兩個沒有處理好的問題:一是,比利其實靠的全是小胖的理論,他所發(fā)揮的只是敢作敢為,不計后果的作用。日后證明這個用數(shù)學模型來分析球員、組建球隊的方法是切實可行的,那么這一切的功勞歸屬對于小胖而言,似乎有點不盡公平。二是,最初的幾場比賽,教練沒有按照比利的要求排兵布陣,輸?shù)脩K不忍睹。場次太多是一個漏洞,不向上級反應情況是另一個漏洞。將近一大半的比賽時間,教練都未啟用比利新招的球員。如果說,這完全是為了表達舊事物對于新興事物的排斥與固守的話,其敘事效率就著實太低。比利釜底抽薪賣球員的方法一經(jīng)實施,劇情的節(jié)奏也趕鴨子上架般有了質(zhì)的突破。幾場買賣球員的調(diào)度橋段,很是出彩,利索地像是在炒股票一樣。
很難得能看到像《點球成金》這樣,帶著壓抑敘述的勵志片。比利性格孤僻、舉止怪異,從不與球員打成一片。生活上,遭遇中年危機,婚姻破碎。“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的種種性格,很難讓人去接近他。大量穿插的評論員、民眾、媒體的畫外音,都讓影片的臨場感加倍許多。多年前的《周末午夜光明》與之很類似,甚至更加叫人抑郁。他們面對挫折時的奮進精神,或許只是我們收獲的感動的皮毛,真正震撼到心靈的是他們對于自身追求的執(zhí)著和熱愛。所以,在奧克蘭運動家隊連勝20場,打破聯(lián)盟最長連勝記錄的時候,比利淡定地叫人心痛。對于棒球的熱愛程度,“普通”的勝利已經(jīng)不能激起他心中的漣漪,他看的、想的比任何人都要遙遠。正如他所說的,他的目的并非是贏得比賽,而是要改變棒球運動的格局,改變這項運動的游戲規(guī)則。也許,如果奧克蘭運動家隊最終拿下了聯(lián)盟杯,比利也不會有多大的興奮,更多的還會是釋懷與坦然。前90分鐘,影片的配樂都是清淡的鋼琴,在高潮沒到來之前,展現(xiàn)的是比利無時無刻的回憶。他選擇球探的道路,一是想尋找年輕的自己,像《洛奇》那樣傳遞夢想的火炬;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減少像他這樣的“誤入歧途”的年輕人。女兒輕哼的歌曲,在片中出現(xiàn)了兩次,并以此作為結尾。迷宮般的人生,讓比利總是在回憶里尋找情感的出口。跳躍著穿插的回憶,是整部片子里我最喜歡的部分。
“itdefieseverythingweknowaboutbaseball(這項理念幾乎顛覆了我們知道的關于棒球的一切).”,這是20連勝之后,媒體的驚呼;“nobodyreinventsthisgame.(沒人能徹底改變這項運動)”,這是奧克蘭運動家隊在決賽又一次敗北之后,分析員的評論。對于勝利,比利自然是渴求的,但他更想依靠勝利來讓棒球界認可自己的思想理念。撼動棒球界的根基,改變棒球界的傳統(tǒng)價值觀,才是他的終極目標。比利和彼得就像理論加實踐的完美組合,突破傳統(tǒng)評判球員的價值尺度,轉而用純數(shù)學模型來將球員量化。這對于傳統(tǒng)主流思想的沖擊,是能夠想象的。比利我行我素的生活作風,外加精神壓迫癥般的偏執(zhí),讓他熱衷于這項理論,并愿意付出一切代價來繼續(xù)走下去。即便是現(xiàn)實中所諷刺的,他始終在嘗試贏得最后一場比賽。事實上,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經(jīng)勝利了。
值得你去瞧一瞧,看一看。
三傻大鬧寶萊塢沒看懂三傻大鬧寶萊塢講什么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海上鋼琴師沒看懂海上鋼琴師講什么海上鋼琴師影評忠犬八公的故事講什么忠犬八公的故事影評